一點星星火,可毀萬畝林。 每年冬春季節(jié),隨著氣候干燥、風力增大,森林火災便成為懸在我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從資料顯示來看: 2019年,澳大利亞“黑色夏季”燒毀超1700萬公頃土地。 2023年,加拿大山火持續(xù)數月釋放超10億噸二氧化碳。 數十年間,中國大興安嶺林區(qū)與火魔反復拉鋸,損失難以想象。一場山火能讓幾十年的育林成果付之一炬,也會讓許多英雄失去珍貴的生命。 3月29日,微信朋友圈里一篇題目為《今天,致敬犧牲的27名消防員》的文章引發(fā)廣泛關注,紀念四川木里“3·30”火災滅火勇士犧牲6周年。 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雅礱江鎮(zhèn)立爾村發(fā)生森林火災,撲火人員在轉場途中,受瞬間風力風向突變影響,突遇山火爆燃,27名消防員和4名地方撲火人員壯烈犧牲。 哪里有什么歲月靜好,那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他們是父親,是兒子,又或是誰的新郎……是多少年輕的生命與“火魔”在戰(zhàn)斗,守護了一方安寧。 再來看看我市的情況: 每年冬春季節(jié),三門峽市秦嶺東段伏牛山北麓的茂密森林便進入防滅火關鍵期。 2019年,盧氏縣官道口鎮(zhèn)發(fā)生火災后,土壤持水能力下降70%,原本棲息于此的紅腹錦雞、豹貓等野生動物數量銳減。 2023年,盧氏縣一場因祭祀用火引發(fā)的森林火災造成近百畝林地損毀。 今年以來,尤其是近期,三門峽市平均氣溫14.9℃,較常年同期偏高5.6℃,全市自3月16日以來沒有有效降水,森林火險等級持續(xù)攀升。同時,當前正值春耕備耕、清明祭掃、踏青出游“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發(fā)生森林火災的危險性極大,森林防滅火工作面臨空前挑戰(zhàn)。據了解,3月20日至26日,我市已經發(fā)生7起森林山火。 3月20日,盧氏縣東明鎮(zhèn)一村民在玉米地內清理并焚燒玉米秸稈時,引燃旁邊林坡,過火面積達69.264畝; 3月22日,盧氏縣官道口鎮(zhèn)南幽村,一村民在連翹地內清理雜草并點燃焚燒,引燃林坡,過火林地總面積210.75畝; 3月22日,湖濱區(qū)磁鐘鄉(xiāng)發(fā)生山林火災…… 這些鮮活的案例,不僅揭示出森林防火“防優(yōu)于救”的深刻命題,也證明森林防火早已成為需要全民參與、時時繃緊思想之弦,保護人類文明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 科學研究表明: 生態(tài)破壞不可逆:過火林地需要10至15年自然恢復,珍稀樹種如紅豆杉、櫟類幼苗成活率不足20%。 經濟損失巨大:2022年,陜州區(qū)火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800萬元,連帶旅游收入損失達2000萬元。 生命安全威脅:高強度火勢蔓延速度可達每小時8公里。 一個未熄滅的煙頭,就可能引發(fā)一場生態(tài)災難。令人憂心的是,森林火災中人為因素占比高達92%,其中農事用火占35%,祭祀用火占28%,野外吸煙占19%。 打響保衛(wèi)戰(zhàn):守牢森林防滅火安全底線 三門峽市素有“四面環(huán)山三面水,半城煙村半城田”之美譽,“五山四陵一分川”的特殊地貌,森林資源富集。 這里是“天鵝之城”、國家森林公園城市,全市林地面積912.76萬畝,森林覆蓋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斷面水質全部達標、主要空氣指標穩(wěn)居黃河流域省轄市前列,我市還是黃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級全域“天然氧吧城市”。 居于中國龍脈秦嶺山脈東延與伏牛山、熊耳山、崤山的交會地帶,三門峽山地、丘陵林深茂密,它是一道天然的安全屏障。森林又被稱為城市的“綠肺”,它讓我們安居生態(tài)宜居之城,但這也賦予了我們森林防滅火更多的責任。因為,每預防一場火災,就是保護一方水土、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進入3月,面對日益嚴峻的防火形勢,我市發(fā)布高森林火險橙色預警。 3月25日,三門峽市林長辦率先發(fā)布野外“禁火令”:要求從即日起至4月30日,各縣(市、區(qū))轄區(qū)所有林區(qū)、荒山及其周邊100米范圍內的野外區(qū)域,禁止一切野外用火。“禁火令”確定了六條嚴禁事項,并將對違反相關規(guī)定的,給予從重處理或追究刑事責任。 3月26日,全市森林防滅火工作會議發(fā)出總號令:要求全市嚴格落實“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工作方針,關口前移,源頭治理,重點防治,上下同心協力,堅決將風險化解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全力以赴推動工作落實,堅決守牢森林防火安全底線。 一場堅決守牢森林防滅火安全的“戰(zhàn)役”在“天鵝之城”打響。 “重在防、滅在小、科學救。”三門峽市應急管理局全面加強森林火災風險隱患排查整治,織密預警檢測網絡,及時組織多部門會商研判,精準發(fā)布火險等級預報,完善專項預案和處置辦法,做好應急人員安排,各類防火隊伍按照指揮、力量、裝備“三靠前”要求,時刻保持箭在弦上的高度戒備狀態(tài)。 據了解,我市現有的5架直升機、97臺高性能風力滅火機、31臺移動高壓水霧車和全市綜合救援隊深入一線待命,隨時準備著以水滅火、航空滅火,統籌做好兵力調動、裝備配置、通信聯絡、綜合保障等工作,確保火災撲救井然有序。 三門峽市林業(yè)局按照要求,強化實戰(zhàn)演練,圍繞防火巡護、火源管理、日常檢查、宣傳教育、防火設施建設、火情早期處理“六項職責”,部署“十項舉措”,從嚴抓好落實。同時,成立8個督導組,全面持續(xù)深入全市一線督導工作,筑牢防火“戰(zhàn)線”,確保森林常青無虞。 保護森林安全,也是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市還重點強調,嚴禁特殊人群和未成年人參與撲火,嚴禁村民自發(fā)、無組織進行撲火。在撲火隊伍行進、駐扎和撲救時,提前做好安全評估,嚴格執(zhí)行安全規(guī)范,不能急于求成、突兵冒進,真正做到科學安排、科學撲救,堅決防止“小火大災、小火亡人”事件發(fā)生。 “當前正值森林防滅火關鍵期,預計未來7天,全市大部分林區(qū)森林火險等級將維持4級(高度危險級別)以上,部分地區(qū)將達到5級(極度危險級別),經綜合研判,市森防指決定將森林火險預警級別提升為紅色。”3月31日,三門峽市人民政府森林防滅火指揮部再下指令。 防患于未然:科技賦能和全民參與構建新格局 作為河南省重點林區(qū),三門峽市正以科技賦能和全民參與構建防火新格局,在這場與火魔的賽跑中,防患于未然已成為守護青山綠水的核心要義。 凌晨5點,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智能監(jiān)控中心工作人員發(fā)現一處熱源異常,這是全市建成的“五位一體”監(jiān)測網絡在發(fā)揮作用。 據資料顯示:2024年1月,靈寶市通過遠程視頻監(jiān)督系統及時發(fā)現的火情因處置迅速僅過火0.3畝。 “你已進入森林防火區(qū),請注意防火安全。”靈寶市川口林場護林員的手機上“云播報”APP提示語音播報適時響起。在川口林場還有兩個“瞭望臺”24小時人工值守,望遠鏡實時監(jiān)測;隨著護林員走進林場,無人機便升上林場上空開始多方位巡護,這雙重預防體系監(jiān)測平臺,正在用于日常尋護提前發(fā)現、及時處置。 見微知著,科技賦能,智慧織網。據悉,我市各林場根據各自特點,在人防和科技防方面,筑牢我市現代化防護森林火災的“綠籬”。 當然,森林防滅火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全民重防火、全社會抓護林的工作格局。 我市“制”上聚力、“長”上發(fā)力,扎實落實林長制和森林防滅火行政首長負責制。 2022年,盧氏縣122塊林長制公示牌設置在400萬畝林區(qū)的路口和溝岔醒目處,縣、鄉(xiāng)、村三級277名林長的信息全面公開,方便群眾監(jiān)督和反映涉林問題。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采取林長制公示牌“一牌一碼”信息線上管理模式,亮出“電子身份證”,為林業(yè)高質量發(fā)展作出積極有益的嘗試。 “山有人看、林有人護、火有人管、責有人擔”。全面落實林長制和森林防滅火行政首長負責制,“市、縣、鄉(xiāng)、村、護林員”五級防火網格化管理體系,把森林防滅火任務細化分解到每個網格,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無盲區(qū)的森林防滅火網格化工作格局已形成。各縣(市、區(qū))高度重視,把森林防滅火當成當前的重要工作擺上議事日程。 防火組合拳:防火是場永不停歇的接力賽 如今,當森林防滅火進入“秒級響應時代”,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防火理念正經歷從“救火”到“防火”的轉變,科技與制度的雙重創(chuàng)新,正將人類的防御推向全新維度。 森林防滅火光靠專業(yè)隊伍不夠,必須讓群眾從“旁觀者”變“參與者”,這樣才能真正樹立防范意識。 近年來,我市深入推進“全民防火”措施,推動群眾由“要我防滅火”向“我要防滅火”轉變,使森林防滅火工作走上“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道路。 盧氏縣文峪鄉(xiāng)文峪村村委會副主任、老兵突擊隊隊員任新鎖,盧氏縣無人機飛手、個體戶李昱在守護文峪鄉(xiāng)的青山常青中表現突出;澠池縣仰韶鎮(zhèn)村民王建國,家庭院外掛著“十戶聯防”責任牌,這是全市推廣的網格化管理制度,每10戶組成聯防單元,實行火源相互監(jiān)督、責任連帶……發(fā)揮群眾主體作用,鼓勵村民和知情群眾舉報火災隱患,建立火災隱患“吹哨人”制度,筑牢火災防控人民防線也是必要之舉,讓防火意識入心入行。 那么,為什么火情還是會時有發(fā)生呢? 森林防滅火的本質是處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2024年,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報告指出,全球仍有68%的森林火災直接或間接源于人類活動——從未熄滅的煙頭到非法墾荒,從輸電線老化到旅游野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此,真正的“防火長城”必須建立在全民生態(tài)意識之上。 2024年,我市查處野外違規(guī)用火案件27起,刑事立案5人。從近期全國各地的案例來看,多與點燃田間雜草引發(fā)山火或祭祀點火有關,這還是群眾思想上存在僥幸心理。 水火無情,法自不容情。違規(guī)用火,一旦造成森林火災涉嫌犯罪的,公安機關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相關規(guī)定: 失火罪:指由于行為人的過失引起火災,造成嚴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構成失火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放火罪: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構成放火罪的,尚未造成嚴重后果,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森林防火,警鐘長鳴! 疏忽一時,火光四起;警惕一時,綠樹常青。 防患于未然,不僅需要科技智能防控手段,更需要重建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畢竟,防患于未然,才是對家園最深情的守護! ■記者感言 “防患于未然”關鍵是“未然”,重點在“防”。思想上要高度重視,既要有小家安危思想,更要有大局安全意識。心懷僥幸、敷衍了事終會釀成大錯。要充分預估研判,圍繞經驗、教訓超前部署,全面排查不留死角。要多方協作、全民發(fā)力,才能使“防患于未然”叫得響、抓得實。 ■編輯后記 這篇報道既有宏觀高度的分析,又在細微處著眼,通過真實案例、具體數據、記者觀察和群眾視角,展現了三門峽市森林防滅火工作的創(chuàng)新實踐,又深刻揭示了火災危害。文中特意突出“人為火源”占比、經濟損失等具象數字,并穿插農戶、護林員等基層聲音,使預警信息更能引發(fā)讀者共鳴。 ( 編輯:tln ) |
火患猛于虎:森林火災的生態(tài)之殤與經濟之痛
森林之安 防患于未然
本報記者 紀雨童 徐新格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5-04-02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