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溫縣小麥博物館外景。河南溫縣小麥博物館供圖 6月5日是芒種,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九個節(jié)氣,夏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這個時節(jié)正好是北方夏熟作物麥子收獲的關鍵時期。 日前,記者來到河南溫縣小麥博物館?蓜e小看這個縣城里的博物館,它是全國首座以小麥為專題的博物館,2016年5月開館,2022年入選中國科協(xié)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家莊巧生院士題寫?zhàn)^名。 學生觀看溫縣小麥博物館中的小麥植株樣品。河南溫縣小麥博物館供圖 全國首個小麥博物館為何落戶溫縣? 一是溫縣在全國小麥生產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被譽為“小麥之鄉(xiāng)”。數(shù)據顯示,溫縣小麥近幾十年來屢破國內高產紀錄。 溫縣小麥并非主要用于做面條、包餃子,其90%是作為種子的。 “九五”期間溫縣利用自己培育的小麥品種“溫麥6號”完成國家重點項目——小麥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 1996年,溫縣小麥平均單產518.92公斤,在全國率先實現(xiàn)小麥畝產千斤。 “十五”至“十三五”期間,溫縣利用自育的小麥品種開始實施“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其中,2006年河南平安種業(yè)“豫麥49—198”畝產突破717.2公斤,創(chuàng)我國三大冬麥區(qū)單產紀錄。 2008年,溫縣糧食單產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被評為河南省糧食高產創(chuàng)新示范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2015年,溫縣小麥單產實現(xiàn)了12連增,糧食單產繼續(xù)保持全省領先。 二是溫縣的小麥專家多,且多數(shù)是本地農民出身,他們的科研成果讓溫縣小麥良種在中國乃至世界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席位。溫縣目前擁有小麥育種人才150余人,獲得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50余項,王煥英、王乾琚、呂平安等一大批小麥育種家紛紛培育出自己的小麥新品種。其中,農民育種家呂平安還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為廣大農民育種家爭了光。河南省相關部門統(tǒng)計,溫麥系列種子從1993年起累計推廣面積3.2億畝,創(chuàng)社會經濟效益過百億元。 走進小麥博物館,其主館采用開放式仿漢建筑風格,館內布展面積約3000平方米,分為麥之源、麥之脈、麥之夢、麥之鄉(xiāng)等部分11個單元,全面展示小麥的歷史文化和演變傳播、河南省糧食生產的重要地位與貢獻、溫縣小麥的建設成果等。 小麥文化體驗園位于館內東側,占地5000多平方米,通過雕塑、場景、實物、模型等形式,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使參觀者切身體驗到小麥文化及農事活動的樂趣。 展館中的石轉磨,見證了小麥加工技術的一次飛躍。我國在漢代發(fā)明石轉磨,使小麥由以前的“粒食”轉變?yōu)?ldquo;面食”,促進了小麥種植業(yè)的發(fā)展。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大規(guī)模引進面粉生產線并結合我國蒸煮食品的特點進行消化吸收,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制粉技術。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面粉生產國。 科技還賦予小麥“七十二變”。除了一日三餐離不了的饅頭、面包、面條、餃子、包子等,小麥還能轉化為飲料、調味品、保健食品等。例如,麥稈可以制作飼料;麥芽可以釀造啤酒;小麥可以制作淀粉、面筋,生產生物乙醇燃料,制作可降解的生物塑料,還可以用于處理污水、修復受污染土壤等。 開館至今,小麥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30多萬人次,不僅成為育種工作者研究、交流的場所,也是社會各界交流、傳承小麥文化的基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促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作出貢獻。 ( 編輯:tln ) |
央媒觀豫 | 人民日報:河南溫縣小麥博物館 小麥之鄉(xiāng)說豐年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4-06-08 打印